原创燕京周刊 留京外史/文
一人一传奇
一物一故事
导语:任伯年在晚清时期的成功,并非仅凭天赋使然。出身浙江山阴(今绍兴)一户平民家庭,他师承家学,却不因家境贫寒而放弃画艺。其父亲是一位民间画像师,在他严格的要求和不断的指导下,为年轻的任伯年打下了深厚的基础。比如,有客人上门,父亲会让小小年纪的任伯年负责默画出客人的模样并留下备查。这种锻炼,让任伯年即便成长于民间,却有了艺术学院毕业生也羡慕的基础功。任伯年的生平经历也充满坎坷,由于接受大量订单,他长期超负荷工作,导致体力透支。为了维持精神,他不得不依赖鸦片,这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,最终在五十七岁时因吸食鸦片损伤元气而病逝。这个悲剧性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,也让人深思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。
展开剩余82%品名:柳荫泛舟图 墨色纸本 纵124厘米 横45厘米
款识:癸末三月上巳,伯年任颐。
钤印:任颐印(白文)。
任颐《柳荫泛舟图》局部一
后记:本《柳荫泛舟图》自署癸末即光绪九年(1883年)三月,是年任颐为四十四岁。款中的三月上巳即民间阴历的三月初三日,俗称上巳节。这是一个古老的节日,也是一个与水有关的节日,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,汉代以前为巳日(中国古代的干支计时)为准。魏晋之后,侧取三月三日,从此以后,上巳节则取此日为节。关于上巳节习俗,文献资料多有记载:《周礼》中的说法是“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”的日子,汉代文学家郑玄对这一说法的解释是“岁时祓除,如今三月上巳,如水之类;衅浴,谓以香薰草药沐浴”;有《韩诗》中也写道“郑国之俗,三月上巳,之溱、洧两水之上,招魂续魄。秉兰草,祓除不祥”。
任颐《柳荫泛舟图》局部二
正是因为上巳节,任颐特地创作了与水相关联的《柳荫泛舟图》轴,此图可分近、中、远三景而赏析。近景是描绘了一条宽阔的河流,靠岸边上的浅水处,有两棵柳树皆为露根式,左者稍粗、微斜靠于边上,尽现老枝分杈,尤觉古朴。右者挺立、中部分槎为两,下枝柳梢为密,上枝略为疏些。两柳树根旁有一排水萆,水草生长在浅水处,微风吹过,水草微微偏向左方。因为春天,一般风向为是东风,所从向西微倾。中景为河中小舟,虽无刻划出水的波纹,小舟中部偏前处,有一少女坐居中,左手握住浆柄,右手握住浆杷上,身穿长袍常服。
任颐《柳荫泛舟图》局部三
头梳双髻,面色清瘦、双眸呈丹凤眼、鼻正口小、脸带微笑。但在清代,由满族统治政权,妇女在服饰上有所改变,在传统发式是辫发盘髻,盘髻又分单髻与双髻。双髻通常为未婚女性梳用,即在头顶左右两端结成长辫,然后盘转成为髻。单髻多用于已婚女性,即将头发集于头顶,编成一条长辫,盘转而为髻,这种发式简洁、利落,便于骑射远行,在野外宿营又可枕辫而眠。当时无论身份高低,贫富贵贱,发式皆如此,而此件少女正是头梳双髻的标志。远景为左上方有一处山坡一角,坡下处有几块小礁石,礁石前端有丛丛水草,本来水草就生长的浅水处的,这就说明这里是一滩湖水,远处是浅水,虽无一滴水痕,但已把湖水表现出深浅之分,这就是中国写意作品的绝妙之意。
任颐《柳荫泛舟图》局部四
纵观全景,虽然是围绕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为背景,作者融合了个人的心态与节俗场景而描绘《柳荫泛舟图》轴 。画中通过“元戎小队偕佳客出郊” 和“暮春修禊赋诗”等意象,展现了任伯年崇尚宋代文人雅集传统,同时以“万物萌生、春水激荡”等自然描写,烘托情感 。
意为通过特定的仪式去除疾病、灾难和不祥之气。在古代,人们常在水边或河边沐浴,用兰草洗身,以柳枝沾水洒身,以此达到自洁和消灾的目的,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本人羁旅思归的一种心境。
作者简介:
任颐(1840~1896年),初名润、字伯年,一字次远,号小楼(亦作晓楼),浙江山阴(今绍兴市)人,清末画家。绘画题材广泛,人物、肖像、山水、花卉、禽鸟无不擅长。用笔用墨,丰富多变,构图新巧,主题突出,疏中有密,虚实相间,浓淡相生,富有诗情画意,清新流畅是他的独特风格。任伯年曾在十几岁青年时期,在太平天国的军中“掌大旗”,当时军旗较大,“战时麾之,以为前驱”。直到天京沦陷,任伯年才回家乡,后至上海随任熊、任薰学画。以后长期在上海以卖画为生。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,他重视继承传统,融汇诸家之长,吸收了西画的速写、设色诸法,形成自己丰姿多采、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。
任颐工细的仕女画近费晓楼,夸张奇伟的人物画法陈洪绶,装饰性强的街头描则学自任熏,后练习铅笔速写,变得较为奔逸,晚年吸收华岩笔意。就任伯年的个人艺术造诣来看,花鸟画的本领比较高,若以当时画坛的情况而言,他的人物影响比较大,原因是当时画人物画家少,成就高者更少,象任伯年这样造诣,自然推至旁首。伯年早期的仕女画多较工细。此图中仕女以手支颐,眼望春柳,惆怅若失。构图虽简单,用笔却十分细致。以细笔描绘青丝盘头,淡墨写面部、手指;衣纹线条流畅,起笔多顿点,用富有装饰性的钉头鼠尾描形成有节奏的白描效果。他的人物画品格中包含的画工性,品格与文人性品格之二重性或兼容性特点,既是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过渡时期画家的一般特点,又与他的家传家风以及社会生活与艺术环境的独特性相关。难能可贵的是,即使在他仅仅是短短5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,他的这种二重性或兼容性品格,本身也有一种从无机性与外在性、到有机性与内在性的转变或转化。即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转变或转化,只有能充分看到他的这种转变或转化的人,才能对他的艺术成就有充分、客观的估量与评价。
任伯年的不少写真肖像画,至今仍将作为他的那一时代历史的重要考证资料。因此对于他的人物画的画工性品格与写真性特点,在这个角度上说,更应当看作是任伯年人物画中应有的时代特征与非常宝贵的品格。这就是任伯年的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。为人率真,不修边幅,创作画时年近三十岁,画多而名声渐大,但其身心深受鸦片之害,损伤元气,这也是他过早去世的原因之一,享年仅五十七岁。
发布于:北京市融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